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绵阳市城市管理执法细则》的通知

时间:2024-07-06 12:18:23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9825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绵阳市城市管理执法细则》的通知

四川省绵阳市人民政府


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绵阳市城市管理执法细则》的通知

绵府函[2009]133号


涪城区、游仙区人民政府,科技城管委会,各园区管委会,科学城办事处,市级有关部门:

《绵阳市城市管理执法细则》已经市人民政府第7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认真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绵阳市人民政府

二〇〇九年七月三十一日







绵阳市城市管理执法细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为加强城市管理,明确城市管理执法的具体职责范围,确保执法效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国务院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城市绿化条例》、《城市道路管理条例》、《四川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四川省狂犬病防治条例》、《四川省个体工商户管理条例》等城市管理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适用于绵阳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

各区(园区)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主要负责对市直管区域以外,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所有城区单位、居民区、商住小区、社区、城乡结合部、辖区内农贸综合市场及乡镇实行管理。

第三条绵阳市城市管理委员会是城市管理执法工作的议事协调机构,日常管理工作由市公安巡警支队具体负责。

公安巡警全员参与,建设、工商、环保等相关部门抽调相对固定的执法人员参加,组成城市管理集中执法队伍,负责对违反城市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查处。城管执法实行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各执其法、集中行动。

第四条城市管理执法应当遵循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公正、公开原则,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适用依据正确、程序合法、处罚适当。

第五条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应当支持市城市管理执法队伍依法履行职责,不得拒绝、阻碍其执行公务。

第二章市容环境卫生执法

第六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城市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组织给予批评教育,警告,责令纠正,情节严重的,处50元以下罚款:

(一)在主要街道的临街建筑物阳台和窗外,堆放、吊挂影响市容的物品的;(违反《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第十条、《四川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第十四条,依据《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第三十四条(三)项、《四川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第四十条处罚。)

(二)在城市建筑物、公用设施及树木上涂写、刻画的;(违反《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第十七条、《四川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第二十二条一款,依据《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第三十四条二款、《四川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第四十条处罚。)

(三)未经城市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其他有关部门批准,在城市建筑物、公用设施上悬挂、张贴宣传品等,或者虽经批准,但未保持完好、整洁,设置期满后未立即清除的;(违反《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第十七条、《四川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第二十二条二款,依据《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第三十四条(二)项、《四川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第四十条处罚。)

(四)随地吐痰、便溺,乱扔果皮、纸屑和烟头等废弃物的。(违反《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第三十二条、《四川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第三十八条,依据《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第三十四条(一)项,《四川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第四十条处罚。)

第七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城市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组织责令纠正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可视情节给予警告,对违法个人可处100元以下罚款,对违法单位和经营者可处2000元以下罚款:

(一)临街工地不打围作业,施工现场材料机具堆放混乱,渣土未及时清运,停工场地不及时整理和覆盖,施工废水、泥浆随地排放,或者工程竣工后不及时清理和平整场地的;(违反《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第十六条、《四川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第二十条(一)项,依据《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第三十四条(七)项,《四川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四十一条处罚。)

(二)家庭装修产生的建筑垃圾未及时清运、处理或随意倾倒的;(违反《四川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第二十条二款,依据《四川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四十一条处罚。)

(三)不履行城市环境卫生清扫保洁法定义务的;(违反《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第二十二、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条、《四川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第三十二条,依据《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第三十四条(五)项、《四川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第四十一条处罚。)

(四)不按照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时间、地点、方式倾倒垃圾、粪便的;(违反《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第二十八条、《四川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第三十四条一款,依据《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第三十四条(四)项、《四川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第四十一条处罚。)

(五)在沿街或在垃圾容器内焚烧废弃物的;(违反《四川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第三十四条二款,依据《四川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第四十一条处罚。)

(六)户外广告、霓虹灯、标语牌、橱窗、宣传栏、地名牌和路牌,不符合内容健康、外形美观、用字规范要求,或未保持完好、整洁,损坏严重、影响市容未及时拆除的;(违反《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第十一条、《四川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第十五条一款,依据《四川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第四十一条处罚。)

(七)城市雕塑未保持完好、整洁的;(违反《四川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第十五条三款,依据《四川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第四十一条处罚。)

(八)运载建筑材料、废土废渣和生活垃圾等散装物体以及液体货物未密闭、捆扎、封盖或沿街撒落、泄漏的;(违反《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第十五条、《四川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第十九条(二)项,依据《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第三十四条(六)项、《四川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第四十一条处罚。《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规定必须造成泄漏、遗撒后果的,才予以处罚。)

(九)经批准占用或者挖掘城市道路,施工产生的垃圾未及时清运,或竣工后未及时恢复路面原状的;(违反《四川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第二十一条,依据《四川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第四十一条处罚。)

第八条未经批准,擅自拆除、损坏、占用、挪用环境卫生设施,或未按批准的拆迁方案进行拆迁的,由城市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组织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清理、拆除或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对违法个人可并处1000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和经营者可并处20000元以下罚款。

(违反《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第二十二条、《四川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第三十条,依据《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第三十六条(三)项、《四川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第四十二条处罚。)

第九条进入城区的交通运输车辆,车容不整洁、影响市容的,由城市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组织责令责任人进行清洗,拒不清洗的,可处100元以下罚款。(违反《四川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第十九条(四)项,依据《四川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第四十三条处罚。)

第十条城区内饲养家畜、敞放家禽、饲养犬只(警犬、军犬、科研犬、演艺犬除外)的,由城市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组织责令限期处理,或予以没收,可并处100元以下罚款。(违反《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第三十三条、《四川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第三十九条,依据《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第三十五条、《四川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第四十五条处罚。)

第十一条非法带犬进入公共场所,由公安机关对犬只予以捕杀,对责任人并处每只犬1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依据《四川省预防控制狂犬病条例》第十八条(一)项处罚。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七十五条规定,“饲养动物,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处警告;警告后不改正的,或者放任动物恐吓他人的,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第十二条胁迫、诱骗或者利用他人乞讨的,由公安机关处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可并处1000元以下罚款。反复纠缠、强行讨要或者以滋扰他人的方式乞讨的,由公安机关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警告。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一条处罚。)



第三章城市园林绿化执法

第十三条未经批准擅自在公共绿地内开设经营服务点的,由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或授权单位责令限期迁出或拆除,赔偿损失,可并处罚款。(此条规定的处罚中,《四川省城市园林绿化条例》第四十三条规定“责令改正、限期退还。恢复原样,赔偿损失,可并处每平方米10—20元的罚款”,《城市绿化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责令限期迁出或者拆除,可以并处罚款”。)

对擅自破坏园林绿化的经营服务点,给予警告,批评教育并处以罚款。

(违反《城市绿化条例》第二十二条、《四川省城市园林绿化条例》第三十二条,依据《城市绿化条例》第二十九条、《四川省城市园林绿化条例》第四十五条处罚。)



第四章市政执法

第十四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政工程行政主管部门或其他有关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并处20000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擅自占用或挖掘城市道路的;(违反《城市道路管理条例》第二十七条(一)项,依据《城市道路管理条例》第四十二条处罚。)

(二)履带车、铁轮车或者超重、超高、超长车辆擅自在城市道路上行使的;(违反《城市道路管理条例》第二十七条(二)项,依据《城市道路管理条例》第四十二条处罚。)

(三)机动车在桥梁或非指定的城市道路上试刹车的;(违反《城市道路管理条例》第二十七条(三)项,依据《城市道路管理条例》第四十二条处罚。)

(四)擅自在城市道路上建设建筑物、构筑物的;(违反《城市道路管理条例》第二十七条(四)项,依据《城市道路管理条例》第四十二条处罚。)

(五)未在城市道路施工现场设置明显标志和安全防围设施的;(违反《城市道路管理条例》第二十四条,依据《城市道路管理条例》第四十二条(二)项处罚。)

(六)依附于城市道路建设的各种管线、杆线等设施,不按照规定办理审批手续的;(违反《城市道路管理条例》第二十九条,依据《城市道路管理条例》第四十二条(四)项处罚。)

(七)未按批准的位置、面积、期限占用或挖掘城市道路,或需要移动位置、扩大面积、延长时间,未提前办理变更审批手续的;(违反《城市道路管理条例》第三十六条,依据《城市道路管理条例》第四十二条(六)项处罚。)

(八)其他损害、侵占城市道路的行为。(违反《城市道路管理条例》第二十七条(七)项,依据《城市道路管理条例》第四十二条处罚。)

第十五条擅自使用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城市道路的,由市政工程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可并处工程造价2%以下的罚款。(违反《城市道路管理条例》第十七条三款,依据《城市道路管理条例》第四十条处罚。)



第五章 环境保护执法

第十六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可以并处罚款:

(一)在城市市区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使用高音广播喇叭;(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四十五条一款,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五十八条(一)项处罚。)

(二)违反规定在城市市区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组织娱乐、集会等活动,使用音响器材,产生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过大音量的;(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四十五条二款,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五十八条(二)项处罚。)

(三)在商业经营活动中使用高音广播喇叭或者采用其他发出高噪声的方法招揽顾客的;(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四十四条一款,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六十条处罚。)

第十七条经营中的文化娱乐场所,其经营管理者未采取有效措施,其边界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可并处50000元以下罚款。

(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四十三条二款,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五十九条处罚。)

第十八条未经批准,进行产生偶发性强烈噪声活动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或处以罚款。(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十九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五十四条处罚。)

【噪声污染防治方面的罚款标准依据为国家环保总局令第七号《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办法》第十七条一款(二)项“省辖市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处以50000元以下罚款,超过50000元的罚款,报上一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八条规定“违反关于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制造噪声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处警告;警告后不改正的,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本章中“噪声排放”、“噪声敏感建筑物”、“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夜间”的含义依《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规定。】

第十九条未采取防燃、防尘措施,在人口集中地区存放煤炭、煤矸石、煤渣、煤灰、砂石、灰土等物料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可并处50000元以下罚款。(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三十一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四十六条(四)项处罚。)

第二十条在市人民政府规定的区域内,第三产业不使用天燃气、液化石油气、电或者其它清洁能源,继续燃用高污染燃料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拆除或没收燃用高污染燃料的设施。(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二十九条及绵委办发[2001]17号文件规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五十一条处罚。)



第六章 工商管理执法

第二十一条无固定经营场所的流动性无证照经营活动,由工商行政管理相关部门责令停止经营活动,没收其违法所得和非法财物,并处5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违反《四川省个体工商户条例》第六条,依据《四川省个体工商户条例》第三十七条处罚。)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二条同一违法行为同时违反本细则若干罚款规定的,市城管执法相关部门不得重复罚款,但种类不同的处罚除外。

第二十三条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城市管理执法相关部门作出的行政处罚等具体行政行为决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

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起诉又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依法强制执行。

第二十四条 拒绝、阻碍城市管理执法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五条执法人员在执法活动中徇私舞弊、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六条本细则由绵阳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二十七条本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泸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试行)》的通知

四川省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泸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试行)》的通知

                       泸市府办发〔2003〕118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级有关部门:
  为进一步做好我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经市政府同意,现将《泸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试行)》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三年十月八日


      泸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试行)
  一、总则
  (一)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指导和规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四川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实施办法》(省政府令174号)的规定,特制定本预案。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三)市政府成立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指挥部,市政府主要领导人担任总指挥,负责领导、指挥本行政区域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各县区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组织。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应当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贯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的原则。
  (五)预案的启动由卫生行政部门向同级人民政府提出建议,批准后启动。预案的启动采取分级制度。
  (六)各县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防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研究,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流行病学调查、传染源隔离、医疗救护、现场处置、监督检查、监测检验、卫生防护等有关物资、设备、设施、技术与人才资源储备,所需经费列入本级政府财政预算。
  (七)各县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按照分类指导、快速反应的要求,根据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情况,制定本行政区域或本部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建立严格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范和应急处置责任制,切实履行各自的职责,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有关工作,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正常进行。
  (八)各县区要加强农村基层卫生尤其是三级防保网建设,要加大投入,建立健全县乡村疫情信息报告监测网络,解决落实村卫生站防保人员的劳务报酬,切实建设好五级联动网的网底。
  (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启动后,由政府授权,指挥部可以对所辖区域内各级各类医疗卫生、计生等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以利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
  (十)各县区人民政府及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参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医疗卫生人员及相关人员,给予适当补助和保健津贴;对参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作出贡献的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因参与应急处置工作致病、致残、死亡的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补助和抚恤。
  (十一)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需要接受隔离治疗、医学观察措施的病人、疑似病人和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在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有关机构采取医学措施时应当予以配合;拒绝配合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协助管理。
  二、组织机构与职责分工
  (一)组织机构
  1成立泸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指挥部,市长任指挥长,分管市长任副指挥长,市卫生局、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委宣传部、市交通局、泸州铁路公司、市民航管理局、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劳动保障局、市经贸委、市规划建设局、市环保局、市物价局、市农业局、市工商局、市畜牧局、市计生委、泸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市外事侨务旅游局、泸州药监局、市广电局等为成员单位。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各成员单位要抽调人员到指挥部办公室参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2泸州市卫生局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技术工作组,局长任组长、分管局长任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直属单位和泸州医学院、附一院、附二院主要领导为成员。下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疫情控制小组、医疗诊治救护小组、宣传教育小组、后勤保障小组,人员由卫生学、流行病学、临床救护、急诊医学、实验室检测、消杀灭、后勤保障方面的专家和人员组成。
  3县区及市政府各有关部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组织根据本地区和部门的职责,成立相应的应急组织,履行各自的职责。
  (二)职责分工
  1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指挥部职责
  (1)领导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工作,协调地方、部队和各有关部门之间关系,使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和应急处置工作高效、有序、持续进行。
  (2)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制定和发布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工作的政策、措施,确保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顺利开展。
  (3)组织督查市内重点地区、重点部门、重点单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进展情况,检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预案的制定和应急措施落实情况,协调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相关工作。
  (4)负责向上一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机构及时汇报有关信息及防治工作进展情况,向政府相关部门和泸州军分区、武警泸州支队通报事件及其防治情况。
  (5)负责在长途公共汽车站、火车站、机场、水运码头或主要公路关口设立交通检疫留验站。
  (6)表彰奖励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及时查处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中渎职、失职造成疫情扩散、蔓延的单位及相关人员。
  (7)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指挥部办公室在指挥部的领导下,组织实施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
  2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和其他有关单位职责市卫生局:负责制定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各项技术方案;制定监测计划,科学分析、综合评价,对早期发现的潜在隐患以及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依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的报告程序和时限及时报告;负责组建由卫生管理、流行病学、临床医学、检验检测等专业的专家组成的专家咨询组;组建、培训由流行病学、临床医学、实验室检验、卫生监督、环境消毒等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应急处置队伍和医疗急救队伍,落实传染病病人的隔离救治措施,做好病人的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的留验观察及实验室检测工作;组织对现场进行卫生处置,提出控制措施以及监督措施的落实;开展健康教育,保护易感人群,防止疫情扩散;设置与传染病防治工作需要相适应的传染病专科医院,或者指定具备传染病防治条件和能力的医疗机构承担传染病防治任务;对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定期组织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推广最新知识和先进技术。
  市公安局:在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配合有关部门及时隔离控制可疑区域,做好疫点、疫区现场隔离控制的治安管理工作;搞好交通疏导,保障疫情处置车辆、人员迅速抵达疫区;依法协助有关部门对传染病病人隔离治疗、密切接触者留验观察,不予配合的依法采取强制隔离措施。依法从严查处造谣惑众、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违法犯罪行为。
  市财政局:每年落实各项应急所需储备物资(试剂、消毒剂、防护用品等)的经费
;预案启动后,划拨专款,保证各项应急物资、应急处置所需经费。
  市委宣传部:指导新闻单位准确、及时发布预防控制措施和成效,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引导社会舆论;配合做好群众防病知识宣传,提高群众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
  市广播电视局:将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宣传工作纳入工作计划
,积极宣传传染病等疾病的危害和预防知识。
  市交通局、泸州铁路公司、市民航管理局:督促并配合指挥部在长途汽车客运站中转站、火车站、主要码头、机场设立预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检疫交通留验站。督促运输单位或所属单位落实各项预防措施,发现有可疑症状的旅客及时按规定向卫生等有关部门报告;必要时协助疏散人员、运送救援物资。
  市教育局:全面负责、协调落实学校、托幼机构做好食品卫生、饮用水卫生、预防接种、健康教育等工作;督查学校内的各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按临时紧急控制措施的要求,落实学校停课、停学等措施。
  市民政局:做好城乡困难群众救助工作;负责协调对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的
救助;负责传染病患者死亡遗体的火化;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会捐助工作。
  劳动保障局:督促用人单位落实传染病、职业病病人治疗期、疑似传染病病人及密切接触者隔离观察期间的工资待遇。
  市经贸委: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应急药物、器械的供应协调工作。
  市计生委:与卫生部门共做好农村及社区防病宣传、培训以及外地返回人员的医学观察和传染病疫情监测工作。
  市工商局: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市场食品卫生监测与管理、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依法从严查处食品行业制假贩假严重扰乱市场经济秩序,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违法行为。
  市规划建设局:协助搞好传染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做好建筑工地传染病防治、食品卫生工作,加强民工管理,作好集中式供水单位的监督管理和城市公交客运的消毒管理工作。
  市物价局:加强对预防、控制传染病药品、物资价格和医疗服务价格的监督管理
;依法查处哄抬预防、控制传染病的药品、物资价格和医疗服务价格的违法行为。
  泸州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应急药品、医疗器械、诊断试剂的研制、生产、经营使用的监督管理;查处制售假劣药品、医疗器械、诊断试剂的违法行为;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正常开展提供保障。
  泸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加强国境口岸检验检疫和卫生监督工作,及时发现有可疑传染病病人,作好口岸现场临时隔离工作,并通报卫生部门;对传染病病人的污染物及其污染区域立即进行严格彻底的消毒处置。加强对外来物种的检验检疫,防止各种传染病病毒带入。
  市农业局、市畜牧局:加强食品放心工程工作,严格执行市场准入制度,按照农业部公告的禁用和限用药物及其他化合物的要求,加大对农产品的管理力度,解决蔬菜有机磷农药残留、植物产品农药超标问题。畜牧局要抓好违禁兽药和假劣动物食品的治理整顿工作,确保动物食品安全。
  市环保局:加强对饮用水源地的保护,确保饮用水水源地不受污染。加强医疗废物的处理监管。
  市外事侨务旅游局:负责协调处理在旅游景区、星级宾馆及涉旅单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负责协调在泸外籍人员传染病防治工作。
  泸州军分区、武警泸州支队:支持地方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控制和救援工作,维护疫区秩序,负责所辖部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其他相关部门: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在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负责其职责范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
  (一)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范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特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 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传染病疫情:
  一周内在一个县(市)域内乙、丙类传染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1倍以上;30日内发生1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疑似病例或1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病例 ,经
市级专家组研究,报市级卫生行政部门确定为一般事件;预防接种或学生预防性服药出现群体心理性反应或不良反应;动物间鼠疫流行猛烈,可能影响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
  (2)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在一个县(市)域内发现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3)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30人以上100人以下,无死亡病例报告;或食物中毒30人以下,但事故发生在
校、地区性或全国性重要活动期间的;
  (4)职业中毒:
  个人全身受照剂量≥lGy且受危害人数10人以下,或个人全身受照剂量≥05Gy受
照人员剂量之和≥20Gy的放射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急性职业中毒3人以上50人以下或死亡1人;
  (5)其它对公众健康可能造成危害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重特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传染病疫情:
  发生肺鼠疫、肺炭疽病例;
  30日内发生2例以上(含2例)“非典”疑似病例或2例“非典”临床诊断病例,或疫情波及到2个以上的县区,经市级专家组研究,报市级卫生行政部门确定为重大事件。
  发生腺鼠疫病例;
  霍乱爆发流行;
  乙、丙类传染病疫情波及2个以上县(市),一周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
平1倍以上;
  预防接种或学生预防性服药出现人员死亡;
  鼠疫、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霍乱、脊髓灰质炎毒种丢失;
  (2)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扩散到县区以外的地区;
  (3)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的或死亡1人以上;
  (4)职业中毒:
  个人全身受照剂量≥lGy且受危害人数10以上,或个人全身受照剂量≥0.5Gy受照
人员剂量之和≥40Gy的放射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发生急性职业中毒50人以上或者死亡2人以上;
  丢失放射性物质,其放射性活度(Bp)密封型≥4×105,非密封型≥4×105;
  (5)其它:
  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它重特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四、疫情监测与报告
  (一)疫情监测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坚持“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原则,做好主动监测工作,及时发现和报告发生和可能发生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监测网络的设置: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各级各类学校、国境口岸、各交通检疫点、留验站、各基层村组、城市社区(居委会)外出人员调查组共同组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网络。建立以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中心,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依托,村(社区)为基础的预防控制、监测和报告体系。
  (二)疫情报告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
(1) 市、县区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机构;
(2)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
(3)市、县区卫生行政部门;
(4)市、县区人民政府;
(5)有关单位,主要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单位、与群众健康和卫生保健工作有密
切关系的机构,如学校、托幼机构、检验检疫机构、环境保护监测机构和药品监督检验机构等。
(6)执行职务的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务人员、个体开业医生为责任报告人。
2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隐患
,有权向上级政府部门举报不履行或者不按照规定履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职责的部门、单位及个人。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时限和程序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和有关单位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当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区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接到报告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并同时向上级人民政府
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接到报告后2小时内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
  五、应急处置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行分级制度,各县区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并结合事件发展趋势,原则上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启动县区级预案;重特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启动市级预案。
  (二)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
  1县区级卫生部门的应急反应
  (1)各县区卫生行政部门要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咨询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专家咨询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调查核实、采样、检验,并进行科学分析和综合评估,初步判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类型、性质,根据需要采取紧急控制措施,提出处置方案,及时向当地政府、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调查情况,提出是否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建议。
  (2)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致病的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对需要转送的病人,应当按照规定将病人及其病历记录的复印件转送至接诊的或者指定的医疗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内应当采取卫生防护措施,防止交叉感染和污染。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采取医学观察措施,对收治的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当依法报告所在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报告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立即对可能受到危害的人员进行调查,根据需要采取必要的预防控制措施。
  2县区级人民政府的应急反应
  (1)各县区人民政府接到卫生行政部门的调查报告和处置方案后,决定预案的启动。
  (2)各县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指挥部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进行统一指挥、督察和指导。
  (3)立即组织有关部门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做好事件信息的收集、人员的疏散或者隔离、依法进行疫区的确定与封锁、公共卫生设施的落实和卫生宣传教育工作;紧急调集人员、储备的物资、交通工具以及相关设施、设备,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所需的医疗救治和防护设备、药品、医疗器械等物资的生产、供应。
  (4)各县区人民政府应当提供专项资金,保障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及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致病、致残的人员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具体办法按照国务院财政部门、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劳动保障行政主管部门有关规定办理。
  3各县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的应急反应
  (1)应急预案启动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地的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根据预案规定的职责要求,服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指挥部的统一指挥,立即到达其职责所规定的岗位,采取有关的控制措施。
  (2)铁路、交通、民用航空部门和单位应当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所需的医疗救护设备、救治药品、医疗器械等物资及时运送。
  (3)传染病暴发、流行时,街道、乡镇以及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组织力量,团结协作,群防群控,协助卫生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做好疫情信息的收集和报告、人员的分散隔离、公共卫生措施的落实工作,向居民、村民宣传传染病防治的相关知识。
  4市级卫生行政部门的应急反应
  在接到下级卫生行政部门的调查报告后,及时了解情况,掌握事件的动态,确定事件的类别、性质和严重程度,制定控制措施,指导督促县区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并根据事件的应急处置需要,组织应急救治队伍和相关技术人员到达现场,并调集应急物资和设备,必要时向市级人民政府提出启动市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预案的建议,使各有关部门处于应急准备状态,同时向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提出技术支持和指导请求。
  (三)重特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
  1市级卫生行政部门的应急反应
  (1)迅速组织应急救治队伍和相关技术人员到达现场,进行采样、检测、流调和分析,判定事件的性质、类别和严重程度,提出应急处置工作建议,及时报告有关情况。
  (2)制定和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技术方案,组织开展医疗救治、传染病人及其密切接触者的隔离,开展事件原因查找和确定工作。
  (3)对重特大事件的危害范围作出判断,指导县区进行现场处置。
  2市级人民政府的应急反应
  (1)接到市级卫生行政部门的调查报告后,根据卫生行政部门的建议,启动市级预案,成立指挥部和办公室,负责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统一领导和指挥。
  (2)组织有关部门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需要,设立相应的应急处置工作组织。
  (3)紧急调集有关人员、物资、交通工具以及征用相关设施、设备;组织进行现场隔离和疫区的确定与封锁;组织相关部门配合卫生部门实施必要的措施;做好生产、生活、新闻宣传工作。必要时,向省级提出物资、经费和技术的支持,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顺利进行。
  3县区级人民政府的应急反应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地的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市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按照要求认真履行职责,落实有关控制措施。
  (2)未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地区的人民政府,要服从市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指挥部的统一调度,支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地的应急处置工作。同时,采取必要的预防控制措施,防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本区域内发生。
  六、附则
  (一)法律责任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执行。
  (二)各类主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具体处置见泸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三)如上级有新的精神而本预案与之不符的,以上级精神为准并将本预案作相应调整。
  (四)本预案至公布之日起施行。
  (五)过去规定的与本预案不一致的,以本预案为准。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苏政办发〔2010〕29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江苏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办法(试行)》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年三月二十一日


江苏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改善农村居民生产和生活条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的决定》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工作的通知》(发改农经〔2008〕1752号)等法律、法规和文件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指列入国家和省农村饮水安全规划,以解决农村居民饮用水为主要目标的乡镇及其以下供水工程。
前款所称供水工程包括供水取水口、水厂、泵站、公共输配水管网及相关附属设施。
第三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按国家发展改革委发改农经〔2008〕1752号文件要求建设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使用、管理、监督及其相关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应当贯彻“政府监管、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用水户参与”的原则。
第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农村饮水安全保障事业纳入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一编制规划,健全管理机制,明确优惠政策,实行规范运行,保障饮水安全。
第六条 县级人民政府是农村饮水安全的责任主体。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行业管理和技术指导。其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法律、法规及有关规范、规程、规定;
(二)负责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运行维护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与监督;
(三)负责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水量监测和取水许可;
(四)提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源地设置、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准保护区划定意见,经本级人民政府审核后,依法报批。
(五)组织编制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应急预案,建立信息报送和快速反应机制。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发展改革、财政、环保、住房城乡建设、国土资源、卫生、农业、价格等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农村饮水安全的相关工作。
第七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节约用水宣传教育,普及节水知识,推广节水技术,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鼓励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研究开发、推广应用农村供水、用水、节水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为改善水质、提高供水保证率、降低供水成本、节约用水和安全供水提供技术支持。
第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饮用水水源、饮水安全工程设施的义务,有权制止、检举损坏农村饮用水水源、毁坏饮水安全工程设施的违法行为。

第二章 供水管理

第九条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按照“谁投资、谁所有”的原则确定所有权:
(一)由政府投资建设的供水工程所形成的资产,其所有权归国家所有;
(二)由集体投资建设的供水工程所形成的资产,其所有权归集体所有;
(三)由个人(企业)投资建设的供水工程所形成的资产,其所有权归投资者所有;
(四)由政府、集体、个人(企业)共同投资建设的供水工程所形成的资产,其所有权由政府、集体、个人(企业)共同所有。
前款第(一)、(四)项中,政府投资建设的农村饮水工程形成的国有资产部分,其所有权不得拍卖、转让。
第十条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可以按照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原则,建立经营管理机制,确定经营者(以下称供水单位)。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经营管理可以以县为单位,成立专门企业进行经营管理,或者通过竞争择优选择有资质的专业管理单位进行经营管理;也可以按独立供水单位分别成立经营管理机构进行管理。
第十一条 供水单位实行企业管理、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并服从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行业管理和相关部门的专业管理。
各级政府投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形成的资产所获得的收益和增值,专项用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维护和管理。
第十二条 供水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符合规定标准、安全可靠的水源地;
(二)符合行业规范的制水工艺;
(三)供水水质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或者《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卫生厅省建设厅关于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若干意见的通知》(苏政办发〔2007〕131号)所规定的标准;
(四)取得取水许可证和卫生许可证;
(五)从业人员经过专业培训、健康检查,持证上岗;
(六)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
(七)建立出厂水、管网水、管网末梢水水质检测、化验制度;
(八)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条件。
已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供水单位不符合本条前款规定条件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责令供水单位限期整改,相关部门应当在职责范围内予以必要的支持和技术指导;整改期间供水单位应当采取应急供水措施。
第十三条 供水单位应当依法办理取水许可,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核定取水量,发放取水许可证后方能实施供水,并按照水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要求,按时报送有关资料。
第十四条 供水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工程管理、设施维修养护、水质检测、安全生产等制度,保障供水工程设施安全运行。
第十五条 供水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的供水水压标准,保持不间断供水或者按照供水合同分时段供水。因工程施工、设备维修等确需暂停供水的,应当提前24小时告知用水单位和个人,并向行业主管部门备案。因发生灾害或者其他突发性事件不能提前告知的,应当在应急处置的同时,告知用水单位和个人,向行业主管部门备案,并尽快恢复正常供水。
供水设施抢修时,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支持和配合。暂停供水时间超过24小时的,供水单位应当采取应急供水措施。
第十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装、迁移、拆除供水工程设施,不得从事影响供水工程设施运行安全的建设活动。确需改装、迁移、拆除供水设施的,应当在施工前15日与供水单位协商一致,落实相应措施,涉及供水主体工程的,应当征得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造成公共供水设施损坏的,责任单位或者个人应当依法赔偿。

第三章 用水管理

第十七条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供水实行有偿使用、分类定价和计量收费制度。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供水价格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公平负担”的原则确定,实行农村居民生活用水和非生活用水分类计价。生活用水价格按照保本微利的原则确定,非生活用水价格按照成本加合理利润的原则确定。
第十八条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供水价格,按照下列程序核定:
(一)区域供水向农村延伸的乡镇以下集中供水工程、乡镇集中供水工程、跨行政村的集中供水工程,其供水价格由供水单位按照供水价格构成提出方案,经县级价格主管部门会同供水、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法定程序组织听证后核定。
(二)单个行政村或者自然村的供水工程,其供水价格由村民委员会根据县级价格主管部门确定的指导价,通过“一事一议”方式确定,并报县级价格、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所在镇(乡)人民政府备案。
供水价格核定后,应当向社会公示。需要变更供水价格的,应当按照原规定程序重新核准。
为减轻农村居民用水负担,县级人民政府可以对农村生活用水价格实行补贴。
第十九条 供水单位应当加强经营管理,提供优质服务,定期召开用水户代表座谈会,通报生产经营和管理情况,公布水费收支使用、大修理费和折旧费计提、使用情况,征询管理服务意见,接受用水户代表的咨询、质询和监督。
第二十条 供水管道进户处应当安装合格的计量设施,实行计量用水。用水单位和个人应当保证计量设施的正常使用。
第二十一条 禁止生产或者使用有毒有害物质的单位将生产用水管网系统与农村供水管网系统连接。
禁止在供水管道上直接装泵抽水。
禁止盗用或者擅自转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供水。
第二十二条 供水单位应当按规定提取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固定资产折旧和大修理基金。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饮水安全工程固定资产折旧、大修理基金的归集、管理和监督。
第二十三条 供水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加强财务管理,接受有关部门对供水水费收入、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

第四章 安全管理

第二十四条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取用水源应当统筹规划地表水源和地下水源,优先开发利用地表水源。取用地下水源应当分层开采,禁止混层开采、咸淡水串通开采。
第二十五条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源地应当根据本地不同水域特点和供水防护要求,划定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准保护区。地表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准保护区的划定按照《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的决定》执行。
地下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准保护区按照不低于下列标准的要求,由县级人民政府提出划定方案,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予以公布:
(一)深层承压水
保护区:以单个开采井为中心,半径30米范围;井群以外围井的外接多边形区域外延30米范围。
准保护区:按水源保护目标,根据地下水补径排条件,必要时将水源补给区适当区域划定为准保护区。
(二)埋藏型裂隙水、岩溶水
保护区:以单个开采井为中心,半径50米范围;井群以外围井的外接多边形区域外延50米范围。
准保护区:按水源保护目标,根据地下水补径排条件,必要时将水源补给区适当区域划定为准保护区。
(三)裸露型裂隙水、岩溶水
一级保护区:以单个开采井为中心,半径100米范围;井群以外围井的外接多边形区域外延100米范围。
二级保护区:以单个开采井为中心,半径100米以外至500米范围;井群以外围井的外接多边形区域外延100米至500米范围。
准保护区:按水源保护目标,根据地下水补径排条件,必要时将水源补给区适当区域划定为准保护区。
经批准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准保护区应当设立明确的地理界标和明显的警示标志。
第二十六条 在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利用渗坑、渗井、裂隙、溶洞等排放污水和其他有害废弃物;
(二)利用透水层孔隙、裂隙、溶洞及废弃水井储存天然气、放射性物质、有毒有害化工原料、农药等;
(三)设置垃圾、粪便和易溶、有毒有害废弃物的堆放场站;
(四)开展对水源水质或者水量有影响的工程建设活动。
在一、二级保护区内除禁止前款所列行为,还禁止建设各类污染地下水的建设项目和设施。
在一、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内实施人工回灌(包括地源热泵),不得污染地下水源。
第二十七条 已有的饮用水水源地不符合国家和省有关标准、规范、规定要求的,应当依法进行整治。
第二十八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利、环保、卫生、供水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供水水源、供水水质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定期组织有关机构对水源地、出厂水质、管网末梢水质进行监测、检测,所需费用由本级财政承担。
第二十九条 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划定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设施保护范围,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予以公布。供水单位应当在保护范围内设置警示标志。
第三十条 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设施保护范围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挖坑、取土、挖砂、爆破、打桩、顶进作业;
(二)排放有毒有害物质;
(三)修建建筑物、构筑物;
(四)堆放垃圾、废弃物、污染物等;
(五)其他从事危害供水设施安全的活动。
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供水主管道两侧各1.5米范围内,禁止从事挖掘、堆填、碾压活动,禁止植树和修建永久性建筑物、构筑物。
第三十一条 供水单位应当加强对饮水安全工程设施的管理和保护,定期进行检测、维修、养护并建档登记,确保安全运行。
第三十二条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供水单位应当设立水质检验室,并配备相应仪器设备和有上岗资格证书的检测人员,负责水源水、出厂水、管网末梢水水质的日常检测工作。
对日供水3000立方米以下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可以由县级人民政府组织供水单位分片建立水质检验室。
对特殊项目的检测,供水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检测机构检测;突发性事故的跟踪监测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利、环保、卫生、供水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供水水质检测项目和检测频率按照《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SL 310-2004)规定的“水质检验项目及检验频率”执行。
第三十三条 供水单位的水质检测资料应当报县级卫生和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对供水单位供水水质检测工作进行巡查、指导、现场督导,建立健全检测资料接收、信息录入和资料保管工作制度。
第三十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应急预案,并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供水单位应当制定供水安全运行应急预案,并报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因环境污染或者其他突发性事件造成水源、供水水质污染的,供水单位应当立即停止供水,及时向当地水利、环保、卫生主管部门报告,并采取应急措施。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孔隙水:指赋存并运移于松散沉积物颗粒间孔隙中的地下水。
深层承压水:在本省系指第二层及其以下的孔隙承压水,埋藏相对较深,且与当地浅层地下水水力联系微弱的地下水。
埋藏型裂隙水:指赋存并运移于岩石裂隙中,第四系覆盖层厚度大于或者等于30米的地下水。
裸露型裂隙水:指赋存并运移于岩石裂隙中,第四系覆盖层厚度小于30米的地下水。
埋藏型岩溶水:指赋存并运移于可溶性岩层的溶蚀裂隙和洞穴中,第四系覆盖层厚度大于或者等于30米的地下水。
裸露型岩溶水:指赋存并运移于可溶性岩层的溶蚀裂隙和洞穴中,第四系覆盖层厚度小于30米的地下水。
井群:农村饮用水水源中,井间距小于或者等于一级保护区半径两倍的范围内,有两眼或者两眼以上地下水开采井。
第三十六条 设区的市、县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自2010年4月1日起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