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扶持薄膜晶体管显示器产业发展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

时间:2024-06-16 12:20:07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9710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扶持薄膜晶体管显示器产业发展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扶持薄膜晶体管显示器产业发展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

财税[2005]15号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
经国务院批准,现将扶持薄膜晶体管显示器(以下简称TFT—LCD产品)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通知如下:
一、TFT—LCD产品生产企业生产性设备的折旧年限最短可为3年。
二、2003年1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对TFT—LCD产品生产企业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自用生产性原材料、消耗品免征关税。具体免税货物清单由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另行制定。
三、2003年1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对TFT—LCD产品生产企业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净化室专用建筑材料、配套系统和生产设备零配件,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具体免税货物清单由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另行制定。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二○○五年二月二十二日

审计署关于印发《2004年全国审计机关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点》的通知

审计署


审计署关于印发《2004年全国审计机关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点》的通知


审法发〔2004〕2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审计厅(局),署机关各单位、各特派员办事处、各派出审计局:

2004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之年,也是落实“四五”普法规划和决议的关健之年,切实做好审计机关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关于印发《2004年全国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点》的通知精神,结合审计机关的实际,提出2004年全国审计机关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点。

2004年全国审计机关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按照审计机关“四五”普法规划确定的目标和审计署五年发展工作规划,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的法律素质,增强审计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审计水平,为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一、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以及审计机关的中心工作开展审计法制宣传教育

(一)大力宣传全国人大新通过的宪法修正案。进一步树立宪法意识,维护宪法权威。

(二)修改审计法。各级审计机关要抓住这一契机,进一步学习审计法,研究审计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修改审计法的意见。

(三)大力学习和贯彻落实《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审计署令第6号)、关于审计技术与方法的5个审计准则(审计署令第5号)。

(四)各级审计机关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要带头学法用法,牢固树立依法行政、依法审计、执政为民的观念,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领导水平。

二、大力学习、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以下简称行政许可法)

(一)各级审计机关要按照《审计署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通知》(审法发〔2003〕53号)和《审计署关于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工作安排的通知》(审法发〔2004〕4号)的要求,结合审计业务大力学习、宣传和贯彻行政许可法和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

(二)各级审计机关在安排预算执行情况审计时,要将行政许可专项费用和依法收取的许可费用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审计监督。

三、坚持审计法制教育与审计实践相结合,全面推进依法审计

(一)审计机关要坚持依法审计,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和适用法律准确,程序合法,评价恰当,处理处罚适当。

(二)充分发挥各级审计机关法制机构的职能作用,为领导当好参谋和助手,对复核检查中发现的事实不清,定性不准,适用法律不准确,处理处罚不当的问题,要及时指出,严把质量关。

(三)将审计机关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与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相结合,全面提高审计质量水平,审计机关要表彰优秀审计项目,评估和追究违反审计项目质量规定有关人员的责任。

四、结合审计法颁布10周年,不断创新审计法制教育形式

(一)今年是审计法颁布10周年,各级审计机关要充分运用报刊、影视、网络、图书等各种媒体展开纪念活动。

(二)各级审计机关适时举办审计法座谈会、审计法讲座、审计知识竞赛等活动。

五、督促检查审计机关“四五”普法规划落实情况,做好“四五”普法总结验收工作

(一)审计机关要检查“四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情况,找出不足和问题,积极研究改进措施。

(二)要对照“四五”普法规划,着手制定检查验收方案,为审计机关“四五”普法检查验收工作打好基础。

六、加强理论研究,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一)加强普法依法审计工作的理论研究,探讨普法依法审计工作的规律性。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普法依法审计工作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分析现状,找准症结,寻求解决的办法和途径。

(二)充分发挥审计机关讲师团的作用,为各地各级审计机关培训班提供师资力量,进行分层次、分专业的多种形式的培训。要充分调动讲师团成员的积极性,组织专家学者开展普法依法审计的研究和宣传,使普法依法审计工作更加科学和富有成效。

各级审计机关要抓紧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审计工作实际,高度重视并认真做好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为依法审计、依法行政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做出新的贡献。









二○○四年三月十六日



天津市水上治安管理规定(2002年修订)

天津市人民政府


关于修改《天津市水上治安管理暂行规定》的决定


  市人民政府决定对《天津市水上治安管理暂行规定》(津政发〔1990〕126号)作如下修改:
  一、将标题修改为:天津市水上治安管理规定。
  二、将第四条第一款修改为:“集体、个体所有的船舶出海营运的,须持有公安边防机关颁发的《出海船舶户口簿》和《出海船民证》;在内河营运的,须持有公安机关颁发的《船民证》。”
  三、将第十四条删除。
  四、将第十五条修改为:“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有关条款序号作相应调整。
  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天津市水上治安管理暂行规定》根据本决定作相应修正,重新公布。

天津市水上治安管理规定

(1987年11月17日市人民政府发布1990年9月15日修订2002年1月18日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天津市水上治安管理暂行规定〉的决定》重新修订)
  
  第一条 为加强水上治安管理, 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凡在本市所辖内河(指河流、 湖泊、水库)、沿海水域内从事生产、运输、作业、游览等活动的船舶和人员,以及上述水域内的码头、渡口、水上公共场所,均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在水上营运的船舶及船员、 船民、渔民,须持有港务监督、港航监督、渔政管理部门颁发的证件。
  第四条 集体、 个体所有的船舶出海营运的,须持有公安边防机关颁发的《出海船舶户口簿》和《出海船民证》;在内河营运的,须持有公安机关颁发的《船民证》。
  外省、市集体、个体所有船舶进入本市内河、沿海营运,须持有当地公安机关颁发的船舶、船民证件。
  第五条 码头、 渡口以及水上其他供群众聚集的场所,必须符合安全规定,并在显著位置设安全规则须知牌。
  第六条 举办大型水上娱乐、 体育等群众性活动,主办单位应制定安全实施方案,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并报公安机关备案。
  第七条 各类船舶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建立治保组织或确定治保人员,负责船上治安保卫和水上安全营运;
  (二)按规定配置相应的防火和救生设备,严格火源、电源管理;
  (三)运输易燃、易爆、剧毒等危险物品,应符合有关规定;
  (四)上下人员或装卸货物必须在指定停泊区域内;
  (五)夜间作业、停泊,须悬挂标志、信号;
  (六)收港时,应定点停泊。未经许可,不准在航道、桥下或其他禁止停靠的地方停泊。
  第八条 客船、游览船、运输船,严禁违章超载、冒险航行。
  渡船必须符合安全规定。
  第九条 船员、船民、渔民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严禁饮酒后驾驶或无证驾驶船舶;
  (二)不得随意搭靠外轮;
  (三)发现不法分子或可疑物品,应及时报告公安机关;
  (四)捡获的违禁物品或其他贵重物品,应上交公安机关;
  (五)不准在船上赌博或者为赌博提供条件;
  (六)严禁在船上卖淫或容留卖淫、嫖娼;
  (七)严禁利用船舶走私、贩私、盗窃、窝赃、销赃、偷渡。
  第十条 游客、乘客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严禁抢蹬渡船造成渡船超载或强迫渡船驾驶员违反安全规定冒险航行;
  (二)严禁倒卖船票、寻衅滋事或其他扰乱码头、渡口及船上秩序;
  (三)严禁携带或夹带易燃、易爆、化学危险物品乘船;
  (四)严禁酗酒后划船或在禁止游泳的水域内跳水、游泳。
  第十一条 严禁在水域内违反规定使用爆炸、 剧毒物品和电网。
  第十二条 严禁在航道内放置障碍物; 严禁损毁、移动水上指示标志和其他公共设施。
  第十三条 对违反本规定的行为,视情节轻重予以处罚:
  (一)违反第十条第(四)项规定的,处以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
  (二)对违反第四条,第七条第(一)、(二)、(四)、(五)、(六)项,第八条第一款,第九条第(一)、(二)项,第十条第(三)项规定行为之一的,分别由有关部门按有关规定处理。
  (三)对违反第五条,第六条,第七条第(三)项,第八条第二款,第九条第(五)、(六)项,第十条第(一)、(二)项,第十一条,第十二条规定行为之一的,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予以处罚。
  第十四条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